你的瀏覽器禁用了JavaScript, 請開啟后刷新瀏覽器獲得更好的體驗!
輸入關鍵字進行搜索
搜索:
對設計方向會不會產生什么很大的影響
沒有找到相關結果
CAD小蘇 - 專注所以信賴!
贊同來自:
本文約3148字 閱讀時間約10分鐘本文包含內容(按需閱讀):一. 模塊化、集約化的建筑形式二.“自給自足”三.空間功能靈活切換四.“綠色時間”
引言
今年新冠肺炎的爆發給全球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和治理等方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加速更新迭代和普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社會經濟逐步轉型,這對于產業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當然,建筑行業也在面臨相同的境遇。許多建筑設計師們也試圖汲取這次經驗,思考如何使建筑在未來應對病毒傳播方面更具防御性,并通過科技更好的與建筑結合,為人們提供一個舒適健康的人居空間和更加安全、更加可持續化的城市環境。本篇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針對傳染病的建筑干預措施的想法,希望可以幫助大家開拓新的設計思路~
眾所周知,病毒的大規模爆發已然不是第一次了。21世紀時已經出現了“非典”、中東呼吸綜合征、埃博拉、禽流感和豬流感等可怕的傳染性病毒。人們只能通過保持距離、避免涉足公共場所來抵制病毒傳播。那么面對這可怕的傳染疾病,應該如何設計未來的建筑和城市,可以滿足人們戶外活動的同時保障高度的健康安全呢?
其實針對傳染病的建筑干預措施早在十九世紀就有建筑師提出,而不少現代建筑的應用也正體了那個時期防御傳染病傳播的結果。1882年德國科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發現了結核病的病原菌——結核桿菌,但由于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結核病在全球廣泛流行。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才不斷發現抗結核藥物,使流行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在當時,設計的建筑被視為不健康的,陰暗潮濕的角落都是病菌滋生的培養皿。而現代建筑恰恰通過底層架空、屋頂花園和開設長窗等方式,為人們提供了具有良好通風、采光和滿足運動需求的健康、衛生的人居環境,甚至被當作預防甚至治愈結核病的方式之一。
柯布在《光輝城市》中提出,通過底層架空使建筑與自然地面分離,從而使建筑遠離“疾病滋生的潮濕的地面”,并將屋頂設計成可以沐浴陽光和進行運動的花園。為了強調這一點,他還在書中提出了“精確呼吸”的概念,使室內空氣不斷循環更新,從而適合人體呼吸。傳統的開窗方式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大落地窗和玻璃幕墻,讓建筑引入足夠的陽光。
當我們繼續去追尋現代建筑師腳步時,不難發現相似之處。從柯布的《光輝城市》到齊格弗里德·吉迪恩(Siegfried Giedion)《解放的住宅》(Befreites Wohnen),再到理查德·波克(Richard Docker)1927年的《露臺類型》(Terrassen Type),都展現了建筑師對陽光、空氣與開敞空間的重視和追求。那么學習完大師的經驗過后,接下來小編帶大家分析一些具體案例,探索在傳染病背景下未來建筑和城市新的應對思路和設計想法。
01 模塊化、集約化的建筑形式
建筑的模塊單元化、標準化、組裝式的構建形式可以大大提升施工效率,從而縮短施工周期,而集約化的建筑模塊結構形式較為靈活,利于組裝搭建。在病毒流行期間,便于組建,并且在疫情過后方便拆除。更多的,經過消毒之后建筑構件還可以反復使用,最后可以集中處理,既節約了資源也有效的實現了應急救援。2014年,西非爆發大規模埃博拉疫情。為了快速建立醫療中心,以容納更多的患者,建筑師喬治·曼(George Mann)在得克薩斯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發起了病房的設計項目。其中一個學生設計了一個蜂巢式結構的病房單元,考慮到西非潮濕的氣候,他將建筑構件設計成可以組裝的板片,同時還提供了供水裝置和電能。其中還包括為看護人設計的可呼吸太空服以及一系列需要的工具。
最近,也有許多建筑師就這次疫情針對醫療類建筑提出自己的設計理念,比如由KOTKO設計的數控應急醫療模塊。這是一種含有CNC-MEM 技術的醫療建筑模塊。該項目由六塊膠合板輔以少量其它材料建成,其建筑板塊可以在一天之內完成切割,并在十分鐘內組裝完畢。模塊可以根據場地變化而靈活地改變組裝方式,從而滿足使用需求。這種模塊化的建筑可以很好地科技手段相結合,實現能源供給,滿足更多人性化的需求。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建筑能夠有效的隔絕病毒、避免交叉傳播,從而為人們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那么在疫情之下,建筑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實現“自給自足”呢?
02“自給自足”
建筑的 “自給自足”指的是不依靠外界供給,而是自身具有完整的循環體系,利用水、太陽能、風能等能源轉化為人們所需要的資源,滿足各類生活所需。在疫情期間,為了將危險縮小至最小化,全國乃至全球進入緊急封閉狀態,高度全球化的地球村分裂成一個個“孤島式”的疫情防控體系。然而全球化本身會導致風險。所以為了規避風險,未來建筑與城市實現自給自足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下面這個項目名為“細胞房子”,整個房子是一個可以自主運行的住宅,為了可以提供飲用的水源,建筑屋頂設有太陽能采光板,同時還有一個雨水收集和凈化系統。收集并凈化后的水收集到建筑底部的兩個水箱中,一個用來供給日常用水,另一個用于太陽加熱保溫。項目本身有效地利用了太陽能和降水資源為建筑中的人們提供飲用水,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循環系統。以這個案例作為參考,我們可以繼續思考在被緊急隔離的狀態下,單體住宅如何有效阻斷病毒傳播。
接下來的案例介紹的是一個多功能綜合體摩天大樓的概念設計。這是由意大利建筑師Piero Lissoni的工作室為紐約設計的一所概念性摩天大樓,名為“Skylines”,是專門針對這次疫情研究設計的一個具有獨立自主能力的社區。
整個建筑包含了學校、教育設施、辦公和Co-working Space、住宅和醫院等功能,還有無土種植的農場以及綠化的空間。建筑的底層主要是面對大眾的公共和文化設施,往上則是無土種植的菜園、教育和應急的醫療設施,再往上便是辦公空間,最高層是住宅,擁有安靜環境的同時,可以俯瞰整個城市景觀
整個建筑是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回收能源的設備將太陽能和風能,轉化成電能供人們使用,收集的雨水用于灌溉,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濕度,形成微氣候改善環境,也阻擋了陽光和噪音。而利用雨水灌溉的植物,生長成樹木和灌木林,從而形成垂直城市森林,使建筑沉浸在綠色空間中。美化城市空間的同時,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發展。
由此看來,一個好的具有防御性的建筑不僅可以在緊急情況下快速進入 “暫停模式”,對外界有屏障和連接的作用,還應該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和彈性,即在解除“暫停模式”后,同樣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社區,可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
03 空間功能靈活切換
建筑物和空間原本都有各自特定的實用功能。但是這次疫情爆發的期間,原本的明確功能屬性變得開始模糊:醫院的普通病房用于傳染病患者;一些酒店和住宅也變成了輕癥患者的隔離空間;住宅變成遠程辦公的工作空間。基于這些經驗,我們可以通過合規性地切換空間功能屬性(日常?災害時期)來節約很大一部分空間資源,避免過度投資,有助于增強社會的韌性。這讓人不禁聯想到日本的居住文化,根據使用需求,通過開關隔扇改變房間的大小或是將臥室的床折疊起來,將大空間用于聚會等。
對此已經有人對未來家庭建筑概念提出假想。該項目設計者通過一個折疊而成的紙模型展示了一個家庭空間的創意。組成模型的每一個拼接紙片定義了一項家庭活動比如洗澡、睡覺、工作、生活和用餐等,每個表面和家具的使用融合在一起,因此連續的表面也造成了空間和功能上的連續性。
這個設計概念讓我們對房屋類型和家庭空間有了新的理解,這種具有功能“適配性”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空間,同時可以將“居家辦公”這種模式進一步推進和利用,未來,將對于辦公模式革新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04“綠色時間”
在疫情期間,能夠大量的接觸綠植對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荷蘭建筑事務所UNStudio建筑師塔塔里(Marianthi Tatari)說,“每天20分鐘‘綠色時間’有助于我們用健康和仁愛的態度對待目前的情況。”而且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也是建筑一直探討的主題。接下來這個項目設計師創造了一種新的“窄住宅”類型,它被綠色植物所包裹覆蓋,使得建筑立面也成為一種城市景觀。屋頂的共享露臺使人們在觀賞綠植的同時提供可活動的共享空間。而住宅處于公園和街道之間,既是城市立面也是公園的自然邊界,為公共空間帶來了福祉。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一些思路,大家可以作為參考。由此可見,針對傳染病的建筑干預措設計可以從模塊化的建筑形式、靈活的建筑功能、建筑的自給自足以及綠色空間入手,從而實現與“病”共存的最佳狀態。然而,新冠疫情已然成為了一個社會性的熱門話題,可以探討和深思的內容還有很多。那么大家也可以通過查閱相關資料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究,發掘未來建筑和城市設計更多的可能性。希望通過本篇文章的學習,同學們能夠對于建筑設計有深入的理解和認知~作者:IMPACT STUDIO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776121/answer/1514270179來源:知乎
該問題目前已經被鎖定, 無法添加新回復
專注所以信賴!
1 個回復
CAD小蘇 - 專注所以信賴!
贊同來自:
本文約3148字 閱讀時間約10分鐘
本文包含內容(按需閱讀):
一. 模塊化、集約化的建筑形式
二.“自給自足”
三.空間功能靈活切換
四.“綠色時間”
引言
今年新冠肺炎的爆發給全球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和治理等方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加速更新迭代和普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社會經濟逐步轉型,這對于產業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當然,建筑行業也在面臨相同的境遇。許多建筑設計師們也試圖汲取這次經驗,思考如何使建筑在未來應對病毒傳播方面更具防御性,并通過科技更好的與建筑結合,為人們提供一個舒適健康的人居空間和更加安全、更加可持續化的城市環境。本篇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針對傳染病的建筑干預措施的想法,希望可以幫助大家開拓新的設計思路~
眾所周知,病毒的大規模爆發已然不是第一次了。21世紀時已經出現了“非典”、中東呼吸綜合征、埃博拉、禽流感和豬流感等可怕的傳染性病毒。人們只能通過保持距離、避免涉足公共場所來抵制病毒傳播。那么面對這可怕的傳染疾病,應該如何設計未來的建筑和城市,可以滿足人們戶外活動的同時保障高度的健康安全呢?
其實針對傳染病的建筑干預措施早在十九世紀就有建筑師提出,而不少現代建筑的應用也正體了那個時期防御傳染病傳播的結果。1882年德國科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發現了結核病的病原菌——結核桿菌,但由于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結核病在全球廣泛流行。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才不斷發現抗結核藥物,使流行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在當時,設計的建筑被視為不健康的,陰暗潮濕的角落都是病菌滋生的培養皿。而現代建筑恰恰通過底層架空、屋頂花園和開設長窗等方式,為人們提供了具有良好通風、采光和滿足運動需求的健康、衛生的人居環境,甚至被當作預防甚至治愈結核病的方式之一。
柯布在《光輝城市》中提出,通過底層架空使建筑與自然地面分離,從而使建筑遠離“疾病滋生的潮濕的地面”,并將屋頂設計成可以沐浴陽光和進行運動的花園。為了強調這一點,他還在書中提出了“精確呼吸”的概念,使室內空氣不斷循環更新,從而適合人體呼吸。傳統的開窗方式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大落地窗和玻璃幕墻,讓建筑引入足夠的陽光。
當我們繼續去追尋現代建筑師腳步時,不難發現相似之處。從柯布的《光輝城市》到齊格弗里德·吉迪恩(Siegfried Giedion)《解放的住宅》(Befreites Wohnen),再到理查德·波克(Richard Docker)1927年的《露臺類型》(Terrassen Type),都展現了建筑師對陽光、空氣與開敞空間的重視和追求。那么學習完大師的經驗過后,接下來小編帶大家分析一些具體案例,探索在傳染病背景下未來建筑和城市新的應對思路和設計想法。
01 模塊化、集約化的建筑形式
建筑的模塊單元化、標準化、組裝式的構建形式可以大大提升施工效率,從而縮短施工周期,而集約化的建筑模塊結構形式較為靈活,利于組裝搭建。在病毒流行期間,便于組建,并且在疫情過后方便拆除。更多的,經過消毒之后建筑構件還可以反復使用,最后可以集中處理,既節約了資源也有效的實現了應急救援。2014年,西非爆發大規模埃博拉疫情。為了快速建立醫療中心,以容納更多的患者,建筑師喬治·曼(George Mann)在得克薩斯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發起了病房的設計項目。其中一個學生設計了一個蜂巢式結構的病房單元,考慮到西非潮濕的氣候,他將建筑構件設計成可以組裝的板片,同時還提供了供水裝置和電能。其中還包括為看護人設計的可呼吸太空服以及一系列需要的工具。
最近,也有許多建筑師就這次疫情針對醫療類建筑提出自己的設計理念,比如由KOTKO設計的數控應急醫療模塊。這是一種含有CNC-MEM 技術的醫療建筑模塊。該項目由六塊膠合板輔以少量其它材料建成,其建筑板塊可以在一天之內完成切割,并在十分鐘內組裝完畢。模塊可以根據場地變化而靈活地改變組裝方式,從而滿足使用需求。這種模塊化的建筑可以很好地科技手段相結合,實現能源供給,滿足更多人性化的需求。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建筑能夠有效的隔絕病毒、避免交叉傳播,從而為人們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那么在疫情之下,建筑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實現“自給自足”呢?
02“自給自足”
建筑的 “自給自足”指的是不依靠外界供給,而是自身具有完整的循環體系,利用水、太陽能、風能等能源轉化為人們所需要的資源,滿足各類生活所需。在疫情期間,為了將危險縮小至最小化,全國乃至全球進入緊急封閉狀態,高度全球化的地球村分裂成一個個“孤島式”的疫情防控體系。然而全球化本身會導致風險。所以為了規避風險,未來建筑與城市實現自給自足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下面這個項目名為“細胞房子”,整個房子是一個可以自主運行的住宅,為了可以提供飲用的水源,建筑屋頂設有太陽能采光板,同時還有一個雨水收集和凈化系統。收集并凈化后的水收集到建筑底部的兩個水箱中,一個用來供給日常用水,另一個用于太陽加熱保溫。項目本身有效地利用了太陽能和降水資源為建筑中的人們提供飲用水,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循環系統。以這個案例作為參考,我們可以繼續思考在被緊急隔離的狀態下,單體住宅如何有效阻斷病毒傳播。
接下來的案例介紹的是一個多功能綜合體摩天大樓的概念設計。這是由意大利建筑師Piero Lissoni的工作室為紐約設計的一所概念性摩天大樓,名為“Skylines”,是專門針對這次疫情研究設計的一個具有獨立自主能力的社區。
整個建筑包含了學校、教育設施、辦公和Co-working Space、住宅和醫院等功能,還有無土種植的農場以及綠化的空間。建筑的底層主要是面對大眾的公共和文化設施,往上則是無土種植的菜園、教育和應急的醫療設施,再往上便是辦公空間,最高層是住宅,擁有安靜環境的同時,可以俯瞰整個城市景觀
整個建筑是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回收能源的設備將太陽能和風能,轉化成電能供人們使用,收集的雨水用于灌溉,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濕度,形成微氣候改善環境,也阻擋了陽光和噪音。而利用雨水灌溉的植物,生長成樹木和灌木林,從而形成垂直城市森林,使建筑沉浸在綠色空間中。美化城市空間的同時,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發展。
由此看來,一個好的具有防御性的建筑不僅可以在緊急情況下快速進入 “暫停模式”,對外界有屏障和連接的作用,還應該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和彈性,即在解除“暫停模式”后,同樣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社區,可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
03 空間功能靈活切換
建筑物和空間原本都有各自特定的實用功能。但是這次疫情爆發的期間,原本的明確功能屬性變得開始模糊:醫院的普通病房用于傳染病患者;一些酒店和住宅也變成了輕癥患者的隔離空間;住宅變成遠程辦公的工作空間。基于這些經驗,我們可以通過合規性地切換空間功能屬性(日常?災害時期)來節約很大一部分空間資源,避免過度投資,有助于增強社會的韌性。這讓人不禁聯想到日本的居住文化,根據使用需求,通過開關隔扇改變房間的大小或是將臥室的床折疊起來,將大空間用于聚會等。
對此已經有人對未來家庭建筑概念提出假想。該項目設計者通過一個折疊而成的紙模型展示了一個家庭空間的創意。組成模型的每一個拼接紙片定義了一項家庭活動比如洗澡、睡覺、工作、生活和用餐等,每個表面和家具的使用融合在一起,因此連續的表面也造成了空間和功能上的連續性。
這個設計概念讓我們對房屋類型和家庭空間有了新的理解,這種具有功能“適配性”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空間,同時可以將“居家辦公”這種模式進一步推進和利用,未來,將對于辦公模式革新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04“綠色時間”
在疫情期間,能夠大量的接觸綠植對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荷蘭建筑事務所UNStudio建筑師塔塔里(Marianthi Tatari)說,“每天20分鐘‘綠色時間’有助于我們用健康和仁愛的態度對待目前的情況。”而且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也是建筑一直探討的主題。接下來這個項目設計師創造了一種新的“窄住宅”類型,它被綠色植物所包裹覆蓋,使得建筑立面也成為一種城市景觀。屋頂的共享露臺使人們在觀賞綠植的同時提供可活動的共享空間。而住宅處于公園和街道之間,既是城市立面也是公園的自然邊界,為公共空間帶來了福祉。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一些思路,大家可以作為參考。由此可見,針對傳染病的建筑干預措設計可以從模塊化的建筑形式、靈活的建筑功能、建筑的自給自足以及綠色空間入手,從而實現與“病”共存的最佳狀態。然而,新冠疫情已然成為了一個社會性的熱門話題,可以探討和深思的內容還有很多。那么大家也可以通過查閱相關資料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究,發掘未來建筑和城市設計更多的可能性。希望通過本篇文章的學習,同學們能夠對于建筑設計有深入的理解和認知~
作者:IMPACT STUDIO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776121/answer/1514270179
來源:知乎